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这个展览让深圳设计回归本真

    “天生·中国当代视觉艺术邀请展”,刘俐蕴的作品《山水图卷》。

    邓春儒作品,用鸡笼、灯光,构筑了一个幽密的记忆空间。

    12月8日,“天生·中国当代视觉艺术邀请展”在深圳画院开展。这不仅是一个有酷炫现场的展览,也是一个行动性的艺术实践,它尝试将设计与当代艺术融为一体,对设计之都的理念进行艺术拓展。

    该展在构建“善意设计场”的总主题下,从2014年开始,今年已是第四届。这一展览立足于深圳画院水墨艺术的学术方向,亦切合深圳设计之都的城市定位与属性,把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反省设计的不自然性、过度性、浮夸性乃至逐利性,让设计回归本真,从零开始,尝试呈现符合自然大道的视觉艺术。

    从命题到展览呈现,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思维之门

    何为“天生”?也就是天然,天成之意。按策展人孔森的说法:天就是自然,对应于地的生长。展览想要呈现的就是天地之道,是自然而然的未来,是为明天的艺术提供动力源,也就是可前进的方向。

    在孔森的构想中,他要把置身于展览现场的观众拉回到伊甸园,这个伊甸园或许也可以叫理想国,或者未来幻想。孔森表示,展览展现的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探讨人类最终极的问题,关注人类的未来,也顾及传统的走向。

    其实这一命题并非空穴来风,在构建“善意设计场”的总主题下,这一系列的当代艺术邀请展每年都会有一个分主题,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是第四届,分别以“空无”、“墨界”、“开物”、“天生”命名,四届展览刚好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序列。今天,其实已变成一个常设展。它立足于深圳画院水墨艺术的学术方向,亦切合深圳设计之都的城市定位与属性,把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反省设计的不自然性、过度性、浮夸性乃至逐利性,让设计回归本真,从零开始,尝试呈现符合自然大道的视觉艺术。

    不过,如此宏大的命题,艺术家又该以什么作品参与其中呢?可能参与过2016年“开物”邀请展的观众,对去年的现场作品还记忆犹新,那个以“弹棉花”而拉开的开幕式,将观众带入到生活情境的熟悉怀想中,记忆的涟漪随着弹棉花的强劲节奏而瞬间荡漾开来。今年的展览更是生活艺术的天然表达,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智性提炼。

    通过十个人的组合,呈现一个无边无界的展

    今年的展览邀请了十位国内卓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艺术家参与,深圳与外地的刚好各五位:马泉、刘俐蕴、张达利、未明、姚建伟、陆军、冯羽、杨光、邓春儒、任四四。十位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展现“天生”的状态。孔森表示,他想通过这十个人的组合,呈现一个无边无界的展。

    观众一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艺术家马泉的多媒体作品《沙·墨》。这是一个通过水墨、影像、音乐、装置而展现的实景沙漠,似真似幻,观众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如同置身真实的沙漠,感受到世界正在沙化,人类已经到了失去家园的阶段。这是艺术家数十年坚持深入沙漠腹地无人区进行极限探险考察,寻找地球的初始空间意象,而得到的生命回归体悟。

    紧接着便是刘俐蕴的作品《山水图卷》、《墨染工坊》,她的作品显示出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精神与意境的独特领悟,从中国传统的植物染、手工染,还原一种东方美学,让艺术与生活浑然一体。观众可以看到天然的丝绸上所印染的现代图示,亦可看到飘浮在空中的连绵“山川”。

    邓春儒带来《仍在移动的交响诗》、《“木巨”的后历史时期》两件作品。邓春儒用一些竹制鸡笼、谷子、置于鸡笼里的灯光,构筑了一个幽密的记忆空间,这种记忆是对乡村文明的某种怀想。春儒的作品与他现在的身份很契合,他已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现代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一位乡村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孔森认为,邓春儒身上体现了一种乡绅精神,是梁漱溟先生所倡导的“乡建”在现时代深圳的一个代表。

    十位艺术家形成对话,给观众带来兴奋的体验

    这个展览也引发了很多关注。武汉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赵冰表示,展览十位艺术家形成了一个对话,在整个展览的场域中形成一种激活的方式,给观众带来兴奋的体验,令人感觉到每个艺术家都把自己的独特体验尽可能地在特定的场域中表达出来,包括开幕式上表演艺术家在马泉作品上起舞,把整个展场的气氛调动了起来,让观众感觉到展览很独特的创意。“其他的很多作品,我看了都体会到艺术家那种心灵在场的状态。”赵冰说。

    文化学者高峻认为,真实是“天生”最本质的东西,从这点看,展览首先给他感觉最深的就是来自不同地方的艺术家,展现了今天艺术的多元,展现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自由思考与独立精神,艺术家在追溯艺术的本真,回到艺术的原点。

    深圳著名设计师韩湛宁认为,展览体现了对当代视觉艺术的一个思考,它不是传统的水墨展或者艺术展,而是展现了策展人从设计师角度去关照艺术的视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博导马泉认为,展览现场释放出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展览的艺术家给观众呈现了完全个性化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对学习者来讲,启发非常深刻。不管是从设计学角度,还是从美术学或是艺术学的角度,都呈现出思维的张力,让观众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时代的脉搏,也是设计力量和艺术相结合带来的弹性空间的呈现。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谢湘南